文 | 指南者留学 · JOY学姐
19 fall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硕士
我的本科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专业。一直觉得自己人生二十几年到现在最幸运的事莫过于,求学时代读的是自己真心热爱的专业:心理学给了我认识和探索自我的方法论指导,社会学教会我从更宏大的视角认识人类的必然性。
在香港的一年,见证社运和疫情,更让我学会谦虚和悲悯。然而读书和求职并非是一回事,2020年秋毕业之际我也一样面临迷茫和无措。两年时间过去,可以说才慢慢找到自己心里的那份“坦然”。
01
“回头看,那是从读书到工作的艰难转型”
如今去反思临毕业那会儿找实习和工作遇到的挑战:
第一,逃避职业。读书的时候因为太喜欢自己的专业,所以非常想要能认认真真地把书读好,把书读完整。沉浸在专业和书籍所营造的理想世界中,往往会忘记考虑现实的问题,忽略、逃避了自己完成学业后必须面对的职业选择的问题。以至于在即将毕业的那段时间,看到招聘信息更多时候处于一团乱麻、不知所措的迷茫状态,花了很长时间去考察可能的职业方向和了解不同的企业,再从中间去不断地尝试和筛选。另外,缺少一些相关的实习经验,确实在面试的过程中容易让人感觉不知所措。
第二,学生心态。学生时代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把每一件事都最出色地完成。这样的心态其实也会延续到早期工作中。那时候,我把每一次笔试和面试都当作是学校组织的考试,下意识要求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取得最好的结果。如果一旦没能通过,会感觉到非常挫败。那些时刻的挫败如今来看更像是自己对自己的为难(俗称“内耗”)。在学生时代,一件事自己有没有做到一百分很重要,但毕业之后更重要的是,完成这件事是不是能带领你去想要的方向?
第三,普遍的迷茫。是心理老师还是用户研究员?是追求体制内的稳定还是在职场上试错历练?我想,每个人在初入职场的时候,面对如今越来越多样化的职业选择,总是会经历不知道要如何选择的迷茫。其实迷茫真的是年轻人的普遍状态了,关于我们要从事什么职业是每个人人生中必须要面对的很重要的问题。希望自己能最快得出问题的答案,也同样希望自己坦然接受寻找答案过程中的迷茫。
02
“慢下来,也许能看见更多的风景”
去年二月实习结束,五月找到了我人生中第一份工作——一家线上教育公司的用户研究员。然而,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六月份骨折失去健康,七月份双减失去工作,于是干脆好好养身体再做未来的打算。人生此刻好像撤销了自上学以来一切的外部压力,“没有什么一定要完成的事”,仿佛突然被按下暂停键。
觉得自己以前是一个挺会着急的人,好像存在着一种下意识的假设,某个任务必须要在“此刻”完成。在养病的半年多里,看着自己的健康状态从谷底,一点一点借着时间的力量向上恢复它原本的样貌。也无需什么特别的努力,只需要我耐心地等待,隔段时间就会达成一个新的、令人惊喜的小小成就。然后这每一个小小的成就再慢慢积累起来,才让我能失而复得以前的活蹦乱跳。见证了这缓慢但持续的改善,养病历程让我体会到,事情原来真的可以一点一点去做:要读的书可以一句一句慢慢领悟,要做完的事可以每天推进一点点,哪怕是要看的剧也不必一日之内就全部看完。慢有慢的风景,身体的规律即是自然的规律。
除了养病,这段空闲的日子我最爱做的事就是继续读书和写作。
没有学业的DDL要求在身后催着我去学习,没有工作和老板要我交出什么让人满意的成果。因为不能自由活动,也没有外界的五光十色在诱惑我向外索求。在那段修养的日子里,我的注意力全部属于我自己。毫不意外的,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朝向我最爱的心理学。
在秋高气爽的天气里,我每天都坐着摇椅晒太阳暖乎乎地阅读。读完存在主义让我了解,在职业上,是心理咨询师还是用户研究员这个问题,光凭想象力就只能拥有迷茫和焦虑,迈开步子充分了解尝试过后才会有确切的答案。读完人本主义让我知道,心理咨询师相信来访者有自主的建设性成长能力的积极信念是如此之深。读完关于愤怒的探讨,我逐渐坦然:原来因冲突而起的愤怒是如此普遍。冲突并非意味着有好有坏必争高低,也许只是因为关系中的双方有所不一致。
03
“再出发,稳定心态后有意外收获”
日子晃晃悠悠的几个月过去,过完年恰逢春招,觉得是时候应该鼓足勇气开启下一个阶段的新生活了。和以前一样,不管是甲方还是乙方,不管公司属于什么行业,不管JD上写要求多少年的工作经验,只要有应聘的机会,我都会投递简历;只要是愿意给我一个笔试或面试机会的企业,我都会认真前往完成。
和之前找工作不同的是,自己在心态上发生了一些改变。随着工作经验和面试经验的积累,感觉自己不仅谈论曾经所完成过的工作越发熟练,也更知道如何应对面试官所提出的各种“刁钻”问题。逐渐不需要通过面试结果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以后,反而抱着一颗平常心参与到各个面试机会之中。
面试,不仅是学习如何有条理地展示自己过往工作经验,也是和面试官在专业上碰撞,去了解某一家企业如何做运营和管理的机会。我面试的某大厂虽然是外包岗,但仍然能感受到年轻的面试官姐姐愿意花时间用心地和我交流,希望可以化解我求职的迷茫。面试的成人线上教育公司和老东家属于同一个行业,我大胆提出了关于用户研究员职业价值的疑问,面试官老师充分欣赏了我思考问题的能力。每场面试都是一个宝贵的交流机会,交流中产生的感悟,是未来日子里的点点星光。他们闪烁着提醒我,原来在我当下的工作之外,还有另一种特别的可能。
一个多礼拜的时间内我面试了5家大小小的公司,5面5中,从来没体会过这种做offer收割机的快乐。表面上看,5个offer每个都不一样,游戏/教育/互联网,甲方/乙方,各有利弊。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实无论我在哪里,我发挥的功能和角色都是差不多的——一个刚刚职业起步近乎打杂的小兵。我能拿到面试的机会,或我能最后拿到offer的质量其实也一早就决定好了。并非是我面试的时候把工作经验吹得多么天花乱坠决定的,而是我在这个职业上究竟积累了多少经验决定的。经验这件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而是在无数个日升月落中打磨出来的。
如今,我已入职市场调研行业头部外企整整3个月了。我想我工作的感受可以概括为“稳中有进”。
相比于获得这份工作的幸运,我更喜欢自己经历过迷茫和暂停以后,更坦然、更平和的心态: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我还走在积累经验、不断尝试探索的路上,我确信我就是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