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背景
W同学
本科背景
英本 数学与金融
GPA:3.5(百分制63.684/100)
录取学校(2022年秋季入学)
香港科技大学 金融科技
申请时间:2021.10.25
录取时间:2021.12.18
香港中文大学 金融科技
申请时间:2021.12.02
录取时间:2022.01.24
指南者的小伙伴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分享我的申请经验。
申请研究生的过程中,除了绩点(这个没法改变和修饰~),实习经历、匹配程度、简历、文书这几个parts都非常重要。换言之,在这个内卷加剧的世界,想要申到满意的院校和专业,上述几个部分都不能出现短板。
个人而言,我的GPA并没有很大优势,大一大二综合成绩是英本的二等一学位,但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尽早地通过相关的背景提升来增强整体实力,所幸在这几个重要方面有些心得,今天借此机会分享给大家。
实习经历及匹配度
01 实习经历介绍
为了增强实践,大一暑假期间我就在银行投行部开始了第一份实习。虽然为期只有1个月,我还是了解到了募集说明书、尽职调查、财务数据计算等非常实用的金融工作。这份实习不算复杂,但是让我对金融行业产生了一个初步且真实的认知。
大二下学期,我在行研部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实习工作。由于我是新手,需要通过阅读研究报告和热点新闻来了解行业的情况。每次阅读,我都会提炼出报告中的重要信息,并且写下自己对行业的展望,与上级和父母交流一二。大概一个半月之后,我自行完成了B站、美团和腾讯三家公司的研究报告。这是一份非常“长见识”的实习工作,我从中更深入地了解到了物流、消费、互联网等行业的运作和发展,也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份也是最后一份实习是大二暑假进行的,为期也是2个月。21年7月大二下成绩出来之后,我发现自己前两年的均分并不是很有竞争力,因此想不如找一份实习来提升提升背景。临近申请季,我的实习意向不再仅仅为了收获一份经历,更多的是想让它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升我的背景竞争力。
通过咨询学长学姐和指南者留学的老师,我决定做一份量化金融方向的实习。一方面,其中涉及的一些技能比如python对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我想要进一步学习并强化这类技能;另一方面,由于我的本科专业是数理金融类,申请同方向的硕士专业相对有优势,那么积累同方向的实习对我来说也是最佳的。
以上就是我这三段实习的大致内容。工作内容上,最后一段实习的技术含量最高,匹配度也最好。前两段实习看似不属于量化金融类,但为我的金融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底子,对申请也是有帮助的。这里想强调一点,通过家人朋友的关系找到有有效收获的实习是完全可取的。进大公司打杂的工作不建议做,因为只有名头但学不到东西也写不出经历的实习是无效的。
02 实习注意点
何时寻找实习和专业匹配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学普遍从大一、大二就开始找实习,我建议倒数第二年之前找实习可以不用以申研为目的,找自己感兴趣的金融类岗位。如果能从实践中找到感兴趣的方向,这对今后申研和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英本大一/陆本大二结束的时候,可以预估一下自己用于申研的成绩,如果感觉成绩平平,一定要早做背景提升或实习(全部留到最后一个暑假来不及)。均分出来之后,建议有针对性地找实习。
一言以蔽之,即综合自己的本科专业和课程成绩先确定申请方向,之后根据目标专业来选择一个或两个同方向的实习。
实习过程中,主动很重要!因为我们都属于新手,不懂的东西非常多,所以要主动问才能学到更多;如果某段时间手上的工作能够高效完成,可以继续从中挖掘有价值的工作或者向上询问其他力所能及的工作,只有将有限的实习最大化利用,这样写出来的经历才更有说服力,更能让招生官看到我们的能力和亮点。
03 专业匹配度
上文多次提及的匹配度是很多小伙伴容易忽视的一点,但是非常非常重要。这一点格外适用于英研,同专业申请会有很大优势。简单来说,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实习经历三者的方向尽量保持一致。在申请的时候,大家可以打开学校官网找出目标专业的招生理念和必修课程,并与自己的本科课程和实习经历进行匹配,从而理性判断要不要申这一专业。个人不建议大幅跨专业申请,比如本科数理金融申请经济学研究生等。
以HKUST Fintech为例,从教学理念来看,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与流行金融技术及其工程和金融原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技能,毕业生能够分析新兴金融技术的工程机制和金融原理,并利用最新的工程方法和量化技术支持的实际手段,制定和解决与金融科技相关的问题。非常明显,Fintech专业偏爱有数理金融相关背景或实习的学生,与我不谋而合。
从必修课程方面来看:
Data Analysis课程中学习技术在分析金融数据时的应用;
Financial Data Mining课程中学习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清理、聚类、分类和离群值检测;
Foundation of Fintech课程涵盖了各种重要的金融技术和创新;
......
这些内容在量化金融实习中都实操过。
Corporate Finance课程涵盖了现金流的估值(PV的现金流、年金和永续年金),债券估值,估值的股票股息贴现模型,资本预算决策(NPV, IRR,回报),资本结构,限制使用债务(权衡模型),债券和股票的成本,估计加权平均和终端的价值。
这些内容本科课程有学习过很多。
我的“三段实习+本科课程+两个项目”与此专业的匹配度非常到位,我把他们写在了CV和PS里,分别讲了大概的实习工作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挑战,以至于我在GPA劣势的情况下,还是获得了HKUST 12.18的无面录取。
简历和文书
再来谈一下简历和文书相关的经验。(具体写什么完全可以按照指南者提供的个人陈述提纲,这里不赘述。)
首先,文书和简历初稿都是自己先写中文,这个环节我认为是最关键的。参加实习和活动的人毕竟是我们自己,经历了什么挑战、有什么心得只有我们最清楚。文书老师的强项是修正和美化,代替不了我们自己的复盘和阐述,所以走心地把初稿写详细能够给整个PS带来质的变化。因此,务必将初稿当成自己的工作认真对待。
其次,详略要得当。大部分专业的PS 是两面A4纸,因此要挑出最能展示能力和亮点的Parts详写,相对简单的事情略写;CV略写,PS具体阐述。
第三,切勿夸大。商科类很多专业都有面试,因此每个细节都真实可信的CV和PS也是给自己的保障。
“硬通货”GPA
由于之前的一切是建立在成绩已经出来的前提下,所以没有说成绩。现在来聊聊offer导火索——GPA。
在我看来,某专业拒or收这个学生的直接因素就是GPA。我们都是学生,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学习能力。GPA能够最直观地体现一个学生有没有足够的学习能力或者对待课程的态度是否认真。因此我还是建议申请季之前的每学期一定要尽自己所能考出好成绩,用一个漂亮的均分去申请。
我身边成绩较好的(英本75+)朋友大多已经收到offer了(甚至有的拿了两三个,还在挑选~)。换句话说,如果GPA稍欠很容易被放进wait list,等待的过程中会产生焦虑和自我怀疑,就比较难熬了~所以说,前两/三年给GPA把好关,争取在申请季成为“去选择”而不是“被选择”的人!
除了上述几点,投递申请的时候切忌拖延症,能早则早!英港新能赶第一轮就不要拖延。越往后越是“僧多粥少”,学校的录取标准也会在无形中提高。从我自己身边来看,早申的基本都有消息了,申的晚的很多还在等待。因此晚申无异于给自己增加难度,是不可取的。
以上是我申请的经验和心得,希望小伙伴们都拿到自己满意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