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遇到问题
Q:长时间接收不到验证码怎么办?
A:您可以拨打我们的客服热线400-183-1832进行语音辅助
没找到相关问题?点此联系客服
选择国家地区
指南者留学logo
指南者留学
选校/定位/规划 必备工具
打开App
导入
指南者留学 胡图图 2024年03月14日
阅读量:1113
收录于合集

今年奥斯卡《奥本海默》成为了最大赢家。虽然我很喜欢这部作品,去年也专门写了一篇影评,但我还是想说奥斯卡真的衰落了,多少有点“矬子里拔将军”的意思。当然这么说对一部好作品确实不公平,只能说今年奥斯卡是真的乏善可陈,其他提名的片子我也看了,各种强行上价值的套路题材,让人连聊的欲望都没有,好莱坞是真的衰落了。其实全世界的文艺创作也都在衰落。

不过既然有这样一部“独苗”可以值得聊一聊,那我们就把它说透彻。因为《奥本海默》背后历史的信息量很大的,那是人类至关重要的一个命运节点,所以有必对于电影里讲得不是很明白的历史,打上三个补丁聊透彻。

第一,为什么参与曼哈顿计划的众多科学家,态度从支持、亲自研发核武器,变成了反对核武器。

电影中奥本海默参与了向日本进行核打击的会议,商议了首次打击的地点,这个剧情被匆匆带过,不过重点放在了众多科学家对于使用核武器的“反思”之中。这个剧情需要展开说道说道,科学家们对于核武器的“反思”,并不在于向日本投放了原子弹,而是担心人类社会陷入“层层加码”乃至自我毁灭的核战争之中。

更担心的是,现在美国成为了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完全可以借助超级不平衡的军事实力“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众多左翼科学家、进步人士参与了核武器的研发,这些最顶级的精英们对于政治局势有着敏感的判断:法西斯之后,美国成为了世界和平的新威胁。

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部分左翼科学家们,选择了有意或无意地向“疑似”苏联特工的人员传递情报,尤其是关于制造核武器的技术情报。这一点就连科学界的扛把子爱因斯坦都有相关的“嫌疑”,他的情妇马加丽塔·科涅库娃就是半明牌的苏联间谍。

大家都分析,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大佬,找什么情人不行,偏偏找一个有苏联间谍嫌疑的人,强烈怀疑他老人家是借找情妇的名头,暗中向苏联传递有关核武器的情报,以达到世界核势力的平衡。

千万、千万,不要把经历过二战的那一群精英们想象成“圣母”,他们可都是见过尸山血海的人,他们的坚定与果断是我们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所无法想象的。所以不要带入我们的固化印象,认为科学家们看原子弹炸死人太多了,像程心一样嘤嘤嘤地哭泣了起来,于是反对自己造出来的核武器,决定用“爱”去感化全人类……

事实上,科学家们造出核武器,就是为了结束战争,避免更多的人伤亡,让法西斯得到应有的惩罚;科学家们反对核武器,因为美国成为了世界和平的新威胁,核武器变成了美国霸权的帮凶,就这么简单。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补丁:向日本扔原子弹,科学家们纠结了吗?

答案就是一点也没有,丝毫没有,完全没有,干净利落脆地就决定快点把核弹丢下去。科学家们甚至加班加点,996赶进度,就为了及时把原子弹送给日本人,早日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

还是那句话,那时候的科学家们都是亲眼见过尸山血海的顶级人杰,完全没有一点所谓的“圣母病”,那可是战争,每一秒钟的犹豫都会有成百上千人死亡的战争,那个年代无论是军人、政客还是科学家、作家、艺术家、演员,都是有一种果断与决绝的硬气在身上,不会在这种大方向上为“政治正确”纠结的。

更深层次来讲,那个时候日本人是全民皆兵,人人都被军国主义洗脑或控制,没有多少人在侵略战争中是无辜的。因为在侵略战争中获利,日本女人会载歌载舞送家里的男人上战场,日本小孩会模仿士兵杀死他们的敌人,谁家有人参军都会被当作邻里间的英雄,每一封家书都会当众宣读来获得街坊们狂热的赞许。

参与投放原子弹的飞行员叶林就表示:我亲眼见到日本人是怎样虐杀我的战友,摧毁日本就是我的人生目标。

曼哈顿计划的参与者安格纽博士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表达出了与上述日本学者类似的观点:

别管小日本主持人怎么诱导,科学家的态度非常坚定:道歉你妹,傻逼法西斯。

第三个补丁,与奥本海默受到的迫害有关系——美国的左翼与右翼。

我在《民族解放,民主,女权,环保运动——被窃取的四大左翼进步议题》这篇文章中讲过:二战期间美国左翼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因为大萧条太惨烈了,让无数美国无产阶级和精英中的有识之士拥抱了社会主义思想。奥本海默就是其中之一,电影中有很多情节,比如他和他的学生组织左翼活动,包括他的情妇、弟弟都是美国共产党员。

 

威廉·曼彻斯特的著作《光荣与梦想》就记载了当时美国被社会主义价值观冲击的现状——上万失业者到苏联大使馆排队要移民,农民拿起枪发动对银行家的阶级斗争,工人抢占工厂煤矿,左翼知识分子公开号召这些人团结起来搞苏维埃,旧统治集团的喽啰则见风使舵投机革命,媒体直言未来在共产主义……书中《最惨的一年》这章中写到:

 

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有4000人占领了州议会大楼,西雅图市有5000人占据了十层楼的市政府大厦。5000名忍无可忍的芝加哥市教师闯进了市区的银行。失业者越来越熟悉《国际歌》的曲调了。有一位42岁名叫路易斯·布登兹的激进分子居然率领了俄亥俄州的失业者联盟的群众向哥伦布市议会大楼进军,他的口号是:"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 制度观念、权力观念和私有财产观念,已经出现了崩溃的迹象……

 

 

大多数知识分子向左转了。他们认为,社会主义还只不过是中间道路。约翰·多斯帕索斯轻视社会主义,把它比作喝不醉的淡啤酒。公开拥护共产主义的有多斯帕索斯、舍伍德·安德森、厄斯金·考德威尔、马尔科姆·考利、林肯·斯特芬斯、格兰维尔·希克斯、克利夫顿·法迪曼、厄普顿·辛克莱、埃德蒙·威尔逊等人。威尔逊极力主张"从共产党人手中把共产主义接过来",随后又补充说:"俄国是世界上道德的顶峰,那里是一片光明,永存不灭。"威廉·艾伦·怀特把苏联称为"世界上最令人感兴趣的地方"。每月新书俱乐部选上了《新俄罗斯简介》介绍给读者,书中把美国的混乱透顶和俄国的秩序井然作了对比。

 

 

威尔·罗杰斯说:"那些瞧不上眼的俄国佬……他们的办法真了不起啊……国内人人有工作,想一想这多好。"埃尔默·戴维斯说,为利润而生产的制度已经失灵了。甚至斯科特·菲茨杰拉德都在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并且写道:"为了要革命,也许参加共产党是必要的。"斯图尔特·蔡斯在《新政》一书中问道:"为什么只有俄国人能享受改造世界的乐趣呢?"密西西比州州长西奥多·比尔博承认:"我自己也染上一点红色了。"明尼苏达州州长奥尔森更是直截了当,对一位华盛顿政府官员说:"告诉他们吧,奥尔森正在给明尼苏达州国民警卫队招募队员,谁要不是共产党,他就不收。"为了让人家明白他的意思,他再补充一句:"明尼苏达州是一个左翼的州。"

 

这时候罗斯福横空出世,拯救了美利坚,也拯救了资本主义。但是罗斯福拯救资本主义的方法,是融合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福利经济的理念,成为了“新国家资本主义”。既然理念融合了社会主义,在人事关系上也是如此,罗斯福政府中有众多左翼人士担任关键角色——比如,有着非常鲜明共产党背景(情人和弟弟都是)的奥本海默,成为了如此至关生死的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

因为那时候有法西斯主义最大的敌人在,美国左翼和自由派、垄断资本主义集团至少是可以精诚合作、各出各力的。但是二战胜利后,最大的敌人没有了,能够干扰世界线的伟人罗斯福也不在了,美国的政治局面体现为保守势力对进步势力的清算——麦卡锡主义就是典型的代表。

这是电影中奥本海默被挤出核武器科研核心决策圈的大背景,因为电影过于隐晦的表达,导致很多观众会以为奥本海默受迫害是因为,跟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施特劳斯的私人恩怨,所以这个补丁是必要的。

同样,奥本海默的情人琼·塔特洛克之死,电影里处理地也很暧昧不清——我相信这是故意的暧昧,因为塔特洛克之死一直是有争议的。官方描述她是死于抑郁症自杀,但有很多疑点,许多人怀疑她因为共产党员的身份,是被FBI杀害的。我直接引用维基百科对塔特洛克之死的描述:

 

历史学家及琼的哥哥休有时会猜测她的死是否真的是自杀,因为现场存在诸多疑点。阴谋论观点认为琼被曼哈顿计划的特务暗杀,这个说法据称得到1975年丘奇委员会的支撑,当中详细阐述了美国情报部门暗杀行动的细节。在电视剧《曼哈顿计划》及2023年上映的电影《奥本海默》中,都出现了琼被暗杀的场景,其中《奥本海默》的场景是一只戴着手套的手把她按在水里。有医生曾评论道:“如果你很聪明,想要杀人的话,这种方法不错。”

 

因为FBI在暗杀美国左翼人士、民权领袖甚至进步高校教授、记者有很多臭名昭著的案底,所以普遍认为塔特洛克之死没有那么简单。

这就是对《奥本海默》电影的三个补丁。总体来讲去年一年好莱坞电影都是乏善可陈的,为啥我又要讲一遍《奥本海默》呢,因为别的电影实在是没啥好说的,这几年奥斯卡的平淡与无趣,唯一让大家记住的就是史密斯那个耳光。

相比而言国产电影能讲的确实非常多——好的都有所突破,坏的都非常典型,略有遗憾的就是坏的典型比好的突破要多一些。恰恰也证明了整个电影行业在走下坡路。

看看十年前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为奴十二年》《美国骗局》《菲利普船长》《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地心引力》《她》《内布拉斯加》《菲洛梅娜》《华尔街之狼》。

再看看二十年前的:《纽约黑帮》《时时刻刻》《指环王:双塔奇兵》《钢琴师》《芝加哥》。

三十年前:《辛德勒名单》《钢琴课》《因父之名》《告别有情天》《亡命天涯》。

就像前几天鸟山明去世引发的讨论,日本这一代漫画确实比不上黄金时代。好莱坞电影也是如此,也不能说完全不行了,肯定还有一两个特别能打的,但是精品率跟以前没得比了。还有各种经典ip拿出来炒冷饭,各种无聊的政治正确……

所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从繁荣期过渡到下行周期,在文艺作品上也能体现出来。

 

相关阅读:大浪淘沙九周年,最火文章top20

 

毛泽东的“大民主”思想

 

在《三体》的结局中,刘慈欣终于承认了“理性主义”的失败

 

第二本新书正式连载完毕:《资本囚笼》全目录

 

 
 
 
 
 
 
 
 
 
 
 
 
 
 
 
 
 
指南者留学老师
您正在预约联系老师
简单填写基本信息,完成导师预约
以下信息仅供导师提供定制服务,我们承诺保护您的隐私安全
*手机号码
*目前学历
本科大四
本科大三
本科大二
本科大一
硕士在读
博士在读
其他
*留学意向地区
提交
预约成功
顾问老师将尽快联系您,请保持手机畅通
返回首页
下载指南者留学App
预约咨询
电话咨询
您的会员等级不足
前往指南者留学App查看等级详情
取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