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介绍
X学姐
本科背景
复旦大学 国家经济与贸易
GPA:3.06 雅思:7
录取结果
香港科技大学 经济学
我的申请季大概是从大三下学期5月份延续到大四寒假2月份,是一个比较跌宕起伏的过程,心情大概是一个“胸有成竹-焦躁不安-愁到秃头-心灰意冷-喜怒无常-豁然开朗”的变化,前期一帆风顺,后期惴惴不安,但最终还是柳暗花明了。
我非常庆幸自己运气尚可,同时最近有很多学弟学妹咨询我关于申请的事宜,所以也把可能会派上用场的经验写出来分享给大家!
前期准备
留学初衷&区域定位
1.我申请读研究生的动机非常清晰:
首先,我本科期间分身乏术、也没有勇气走出舒适圈出去交流一次,所以一直觉得非常遗憾,想要体会不一样的教学环境和语言环境;
其次,学校保研要求较为严格,确认了自己保研会比较困难。同时,我的本科学校教学比较偏基础和理论,三年下来再去实习的时候仍然有些手足无措、深感所学甚少,还是需要深入学习;
最后,我的理想职业大部分门槛都为研究生,为了不会因为学历问题而白白丧失很多机会和可选项,我决定去读研究生。
但是我知道对于很多同学而言,申请读研究生只是“走一步看一步”式规划中的一个环节,因为自我认知不清、方向模糊、不想太早踏入社会等等原因,将“留学”作为一个缓冲。
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留学是一个走出舒适圈的独立过程,如果你没有经过没有深思熟虑,可能就不适合走出这一步,这个决定需要在足够的自我定位和责任、成本摸清后做出。
而香港地区是我基于性价比、院校水平、距离和文化差异做出的选择。
香港地区院校的学费和生活成本相比英美会比较低,而港三所的综排和专业排名都较为亮眼、可选择的细化专业也一目了然。
同时香港离家较近、文化差异并不大,生活中的隔阂感会比较小,短一些的适应期有利于我更快地投入学习。
2. 找中介还是DIY?
初步敲定好地区之后,我开始考虑中介or DIY的问题。
因为我不是那种事无巨细、谨慎细心的性格,对繁复的申请流程也无从下手,所以我需要找一家中介做backup,一方面避免我出现差错或疏漏,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标化考试节约出更多备考时间,不至于一时间分身乏术、焦头烂额。
但是选中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认认真真跑遍了上海大部分知名中介,最后选择了指南者,因为这是几经对比之后唯一合乎我要求的一家,主要体现在:
选校时既不打压也不盲目吹捧,风险组合合适;
APP/官网操作中申请的进度公开透明,我的自由度和话语权得到了充分保证;
学长学姐给我避雷时着重指出市面上存在许多大中介有敷衍了事的黑历史,对各不相同的庞大学生群体采用模板化文书和流水线作业,但是指南者配备了班主任和专业文书老师对接,解决了我的顾虑;
指南者还有实习、语言和python小班等背景提升项目,对于当时缺乏亮点、短板明显的我来说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
3.如何选校?
说来好玩的是,敲定中介花了我一个多月的时间,但选校却仅仅用了两个小时。因为我意向明确地选择了港三所,所以可选专业非常一目了然。
指南者app里有非常清楚的列表,标注了培养目标、申请要求、课程设置以及具体往期案例,我和指南者选校老师在这些足够的信息中根据自己的意向筛选,可以说是非常高效。
选校应当是院校信息、自身需求录取条件三者综合的结果,因此,在筛选时,我还参考了论坛和微博上已有的往届录取/被拒者bg。因为我是风险厌恶型,所以最后在5个商学院专业之外又添加了2个较为容易的社科商科交叉专业。
4.商科生如何进行时间规划?
时间规划是申请流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港校不同轮次录取难度差异很大,早申请的优势相当明显,晚班车难度高、竞争者数量非常庞大,很有可能出现只能草草收场的“意难平”局面。
指南者的老师在app中细致地排好了我的timeline,对我的时间安排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即便后期出现了迟迟考不出满意的GMAT这种意料外局面,也因为留足了容错时间而被消化了。
我个人建议商科的学生最晚在大三下学期开始前就刷出满意的语言成绩,大三下留给GPA的完善和GMAT/GRE备考,大三暑假找到有一定竞争力的实习,暑假收尾时便可和老师一同完善材料、写好文书,准备赶上9月末的第一轮申请,这一轮的录取人数是最多的。
12月左右会是港校商科大部分专业的第二轮ddl,这时出现了许多利用一二轮时间差完善好自身条件的竞争者,港校的录取标准会有相当幅度的提高,再加上二轮申请截至到出结果之间往往隔着寒假和春节,这一段等待时间会相当漫长,难免使人焦虑、心态失衡。
而寒假后的第三轮申请只能被视作“捡漏”的过程,一来许多考研失败的人也加入申请大军,二来空缺的offer席位已经相当稀少,这一轮甚至会出现申请者BG非常优秀却也得不到心仪院校橄榄枝的情况。所以我强烈建议申请过程赶早不赶晚!
中期准备
理想timeline下的中期应当是提升软实力、硬实力并以文书形式尽可能完美地综合与表达软硬实力的过程。
硬实力
硬实力是指gpa、雅思/托福和gmat/gre。我的状态是大三一次考出满意的雅思(未二刷)、大三暑假至大四上学期一直在刷gmat(最后没有提交Gmat成绩)。
1. GPA
gpa,毋庸置疑是越高越好,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首先部分商科专业会比较看重专业课尤其是数理相关专业的成绩,比如港中文的经济学专业,虽然开在社科学院,但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专业“偏文”,它甚至会在面试的时候提问“为何某几门专业课的成绩偏低”(尤其是数理性质较强的那几门课,我就很惨地被cue了这个问题,虽然事先和指南者老师排练时有预演过这个问题,但势必还是有影响的)。
另外,很多同学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自己是赶第一轮和第二轮申请的,那么就会在大四上学期结束前交完成绩单等材料,因此大四上学期可以松懈一些,这种心态是不可取的,第二轮很多学校的审核时间是次年1、2月,此时他们会向申请者提出更新最新成绩单的要求,这个学期的成绩就显得尤其重要。
2.雅思
我的雅思成绩是7.0(5.5),由于我本来就对那些严格卡小分6.5的专业没有兴趣,因此我就没有二刷雅思。得到这个成绩也没有太费劲,一方面确实英语底子尚可(裸考四级610+),另一方面备考的雅思的这段时间我确实比较认真,大概是一个月,期间没有停止上课、也混合了很多大型课程作业,工作日每天投入5h,周末每天10h左右。
阅读
阅读是我本来就比较擅长的部分,词汇量和阅读速度都不成问题,刷了大概两三本九分达人,分数一直很稳定便没有太费工夫,但会每天至少刷3套阅读组合保持手感,最后分数是8.0。
但我身边也存在一些朋友单词量过关、却无法handle阅读中的复杂句子,非常影响理解和速度,在备考GMAT的时候我碰到一本书非常有用,觉得应该会起到改善作用,是杨鹏长难句,专门针对长难句的解读。
听力
听力曾经是我的短板,对于语速较快的非中式英语,我的反应速度较慢,更别提雅思听力中五花八门五湖四海的口音了。
所以我找了雅思听力常用词汇,踏踏实实地刷了一遍,大部分都是1.5倍速听写,大大提高了对单词的熟练程度,改善了原先以视力认单词没问题、以听力辨单词却大有障碍的情况。
在此之后我便开始刷成套的听力真题,刷了大概三四本,坚持无论如何都只能听一遍、不重复播放。在刷这三四本题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正确率是一直在提高的,最后考试成绩是7.5。
写作
写作我的成绩经过复议达到了6.5,勉强看得过去。
雅思写作是分大作文和小作文的,雅思写作不同于中国传统考试“背好句型万事无忧”的模板式写作,雅思写作更强调思维独立、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框架”更灵活多变,所以我在网上找好了常见topic的集合,对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对照这些topic自己先写一篇,再对照范文逐字逐句修改,并不断回头记忆背诵更地道的句型、词组,理解范文逻辑。半本书刷下来,写作能力提高了不少。
至于小作文,我只在考前大概翻看了几篇范文,后果就是我手气极菜抽到了较少出现的、较难的题目类型,只能现场硬着头皮瞎写,所以说小作文还是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可能的题型都得熟记。
口语
至于口语,5.5分的我是非常没有资格传授经验了,只有无尽的教训。
我对口语一直是比较怵的心理,确实自己口语不标准、缺乏流畅的逻辑链又怯于开口,拖拖拉拉在考前一个星期上某宝买了当期题库,大概背了一遍(并且没背熟)就勇敢赴考场了,虽然在考场鼓足勇气充满自信地大声胡说八道了一通,但还是数次卡壳、甚至出现了前后逻辑矛盾、被面试官argue的悲惨情。
我认为对于口语水平有限的同学,买题库背是可以的,但是绝不能死记硬背,现场忘词是很容易出现的事情,假如被面试官发现在背诵答案那就是一个大写的灾难现场了。
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并认真完善题库答案的逻辑线,记住每个答案的梗概,多花力气练习衔接、表达,一定要多多开口练习(建议找partner),绝不能默不作声在心中苦背。至于口语水平不错的同学,大可以去屠鸭者聚集的论坛、app练习。
务必要牢记的是,雅思口语非常看重逻辑性(作文也是!),一定要有清晰的成熟的逻辑链条,至少不能前后矛盾或漫无边际地扯。发音不标准并不是什么致命的大问题,考官更看重你是否是在进行积极有效且真诚的沟通,所以一定要认真思考、真诚表达。
3.GMAT
我因为没有考出满意的分数,最后是没有提交GMAT成绩的,所以无法给出合适的学习建议。
但是我要提醒大家,这一点非常冒险,不具有可复制性,大家不能心存侥幸认为GMAT不重要,实际上最后offer holder群中交流时我发现,没有GMAT成绩的无非两种情况,海外本科,或者其他条件优越的名校学子(是相当高层次的名校)。
港三所几乎所有商科相关专业都是强烈建议/强制建议提交GMAT/GRE成绩,最后你的竞争者90%都会交上相当不错的g类成绩。
软实力
软实力是指申请者的实践经历、实习、科研项目和竞赛经历等。
我个人做过校级A类实践项目一次,大券商行业研究实习和一些小咨询公司、小投行的实习工作,TOP2高校的科研工作一次,截至提交申请时参与团队竞赛在市级大型创新创业大赛拿到了金奖,在软实力方面还是比较亮眼的。
1.实习
实习在申请中也是比较重要的,非常建议找好和专业相关度高的实习工作,并且工作的深度要达到可以“言之有物”的程度。
首先找实习的渠道其实非常丰富,校内信息和校外信息都非常丰富。校内的BBS、微信群、前辈内推,都是不错的机会。
如果你所在学校这方面信息不多或者你不满意,校外渠道也非常多,如果你想瞄准比较big name的工作,可以关心所在城市的其他优秀大学的论坛,例如上海学生可以关注复旦的日月光华BBS、上交的饮水思源BBS。
自媒体时代,也涌现了不少干货满满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号,但要注意警惕那些刻意建立门槛的渠道,例如收费内推、交钱进群等等。
另外,很多同学想做一份big name的实习,但要知道一份big name的工作是不太愿意接受一位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人的,所以要事先做好时间规划,最好在大三下学期前有过一些较为普通的实习经验,不至于简历单薄。
同时,考虑到正式的暑期实习渠道流程复杂、关卡重重、竞争激烈,做暑期实习可以考虑日常实习延伸(反正大部分实习都会需要3个月及以上,并且太短的实习经验递交也没有什么吸引力)。
也有许多券商公司行研部门会招大批量非正式实习生完成较为基础的dirty work、再慢慢带起来做其他有深度的工作,想走这个渠道的同学需要愿意吃苦做dirty work,例如无穷无尽的数据收集整理、会议纪要整理、日报周报撰写等等,还要忍受可能面对的无补贴等情况,并且有足够空余时间用来加班、有耐心熬到前辈愿意交给你有深度工作的时候。
另外,找实习也会面临海投和无穷无尽的面试。
首先,简历一定不欢迎花里胡哨的“活泼”版本,大部分商科实习需要的是一份黑白的、塞满干货的简历,没有一字废话,对自己的每一次经历都要有到位的、具化的“成果”描述,不能只停留在干巴巴的工作内容描述。
其次,你需要对自己的简历倒背如流,每一项经历都需要你能够阐述出逻辑清晰严谨的一个小故事(包括方式方法、收到的效果和你的收获)。
最后,针对实习岗位做好功课是有必要的,例如,面试券商公司的固定收益组不能不知道杜邦分析法,面试咨询公司不能连market sizing都没有接触过。如果条件允许,平时和同学多多mock面试也是有必要的。
2. 科研竞赛
对于竞赛和科研项目其实也同理,没有任何经验的人很难一下子拿到参与资格。
对于竞赛,例如贝恩杯、德勤杯、毕马威案例分析大赛等,最好在低年级时就先找到认识的学长学姐们,加入他们的团队打下手,不参与成员名单但全程参与、围观和学习,积攒竞赛经验,等待大三时便可自己组队参与。
对于科研项目,如果对本校科研不感兴趣,也可以多多关注外校信息,有时会有一些研究助理招聘信息。
3. 文书
文书是申请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综合表达你的软硬实力,还体现了你的表达能力和申请态度。
我的文书是由自己起草大纲、指南者专业文书老师写稿,所以表达非常地道,也完全是依照招生老师的喜好书写。
同时要注意的是,在前期时间规划时需要给文书撰写留出足够的时间,反复核查修改,做到万无一失。
后期准备
后期工作主要是推荐信的撰写、证明材料的准备和面试辅导。
我的推荐信也是自己起草、中介老师写稿、多次交流修改。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事确定好合适的推荐信老师,港校需要两份学术推荐信、即由两位老师签字,可以是成绩还不错的专业课的任课老师,也可以是做项目的领导老师,但前提是接触较多、推荐信能“言之有物”的老师。
证明材料的准备各校都不同,因此比较复杂,也需要万无一失,所以需要留出一定的容错时间,按照中介老师的清单,这两项材料我前前后后大概准备了半个月(不包括推荐信撰写)。
面试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我最终录取的项目并没有面试(但不能确定下一年也没有面试),但我有一次港中文经济学的面试,还是比较有难度的。
首先是第二轮的面试相比第一轮难了一些,包括自我介绍、两道数学题和一些简单的专业知识(例如商品价格弹性、互补品替代品),之后会随机根据你的简历和之前的回答cue一些随机的问题,我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以被cue了许多乱七八糟的贸易模型(死亡运气)。
之后是一些career path、other choices等常规问题。面试难度并不是很大,面试官也非常非常nice,更重要的是,在面试前指南者给我发了完整的面经并和我线上mock了一次,所以我并不紧张,遇到的问题基本也在准备范围之内。只要充分准备,面试还是不用担心的。
之后就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由于中间穿插着春节,所以我的等待格外漫长,期间一度情绪崩溃,总觉得到了失学边缘。
现在回头看就觉得这完全是心态失衡后不理智的一段过程:
首先我的选校组合是非常合理的,风险不大;
其次,这时候充分的信息交流是很必要的,多留意一些微博公众号上实时更新offer发放过程,也可以加一些微信群,定时查看就能了解具体情况,学校没有下offer的情况就不必杞人忧天;
最后,如果实在担忧、同批申请者陆陆续续收到了offer自己却两手空空,这时候应该做的是迅速调整心态,考虑是否需要补申其他院校专业。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经验分享,最后还是要非常感谢指南者帮助我申请到了dream offer。
申请是一场漫长的行程,希望大家这条路上的每一份辛苦都得到回报。也希望同学们可以早做规划、不走弯路。最后,offer喷雾好运喷雾|•'-'•)و✧
———— / END / ————